您的位置: 首页>> 专业及师资>> 机器人工程>> 正文
机器人工程专业介绍
作者: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   发布时间:2020-10-25   点击数:

机器人工程专业介绍

机器人工程专业属于新工科专业,机器人技术也被人们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随着大数据、物联网及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的突破发展,机器人的时代正在到来,机器人已逐渐成为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领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专业立足地方,面向地方现代智能制造产业链,培养能够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领域,从事智能数据分析、工业机器人及其关联设备的运行、维护和管理等相关领域的工作,具备工业机器人设备的运行、维护、编程调试、模块级开发、集成设计及技术服务、优化设计等基本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具有一定复杂程度的系统集成方面、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相关工程问题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于2017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为全国首批招生该专业的26所院校之一。2019年获批为西安市级重点扶持专业,20203月获批教育部中外人交流基地建设试点院校,20205月获批“1+X”职业技能等级考核试点院校。拥有1个校级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基础实验室6个,专业实验室8个,实训室1个,新建2个专业实验室、1个系统集成实训室。现有专任教师16人、教授4人、副高职称5人,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占人数比例62.5%,硕士及以上学位占100%。专业实验教师1人。其中,“双师双能”教师6人,年龄45岁以下12人。专任教师主持陕西省科技局项目1项,陕西省教育厅项目6项,西安市科技计划6项,横向课题10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4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4项,校级教改项目共15项;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项,院级科研创新团队1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1个;发表科研论文57余篇(SCI12篇,EI8篇,ISTP2篇),授权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18项,授权软著5项,申报专利5项。

本专业依据我校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以及我院智能制造专业集群建设规划,瞄准朝阳产业智能制造领域中机器人的核心作用,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良好的沟通、团队协作和社会责任感,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复杂机器人相关工程问题的工程师。

预期本专业学生毕业5年左右达到以下目标:

目标1: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敢与创新意识,具有团队合作与协调能力,能够在工程设计中综合考虑对环境、社会、文化的影响;

目标2:具备以工业机器人运用为主方向,服务于智能制造,实现设备的运行、调试、维护,模块级开发,集成设计相互支撑的知识及能力体系;

目标3:熟悉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国内外发展现状,了解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趋势,了解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有关标准、规范、规程,能够跟踪该领域的前沿技术;

目标4:具备良好的文字表述与知识传承的能力,能够在跨职能、多学科的工程实践团队中工作和交流,具备一定的协调、管理、竞争与合作能力,能够将基本的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应用到实践中;

目标5: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能力,通过继续教育、在线学习、培训等其它渠道增加知识和提升能力。

专业核心课程有:自动控制原理、机器人驱动与控制、液压与气动技术、传感器技术及应用、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及离线编程、电气控制及PLC、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与应用、机器人机构学、机器视觉、强化学习、Python语言等。实践环节主要有:专业认知、生产实习、控制理论课程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工业机器人操作实训、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实训、工业机器人工程应用课程设计、基于项目的专业设计、毕业设计等。

本专业注重培养质量的提升,强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和,加大实践课程所占比例,强化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挑战杯、互联网+、数学建模、西门子杯、全国大学生机器人Robocon、青少年VEX世界机器人大赛、恩智浦杯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学科竞赛。近四年来,学生获得学科竞赛国家奖项9项,其中二等奖3项,国家级初赛特等奖1项,全国三等奖6项,省级二等奖1项,校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优秀奖12项等。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张运良 三级教授

张运良,男,中共党员,教授,研究生学历1985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数学系。现任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院长,担任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机器人专业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分委员会协作委员,兼任陕西省考试评价研究会常务理事兼高等教育分会副理事长、陕西机械工程学会理事、西安市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西安经济数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测量评价、大数据与数分析。主要讲授《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先后主持和主要参与课题研究20余项,其中国家基金项目1项、省级课题6项、地市厅局级课题6项,主持横向课题5项,科研项目累计到账经费100余万元,教育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1项,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编和参编出版教材和学术专著6部。科研成果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2西安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西安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1项,陕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西安市领导干部优秀调研报告二等奖1项,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

张伟教授

张伟,女,文理学院民盟委员会委员,教授,毕业于西安理工大学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专业,硕士研究生,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机器人专业工作委员会委员,现任机器人工程系主任,并从事机器人工程、自动化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要承担课程有《电力电子技术》、《电路分析基础》、《现代控制理论》、《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主要研究方向为开关电源的电磁兼容性分析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5篇,EI收录10篇,ISTP检索2篇,获批实用新型专利、软著等共计9项,参编专著1部,教材1部,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市级以上科研项目3项,与中铭电气签订横向课题1项,教育部产教融合协调育人教改项目2项。20182019年度获等省盟、市盟优秀盟务工作者荣誉称号。

牛建军副教授

    牛建军,男,副教授,博士,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方向为光电成像、图像技术应用。承担复变函数、机器视觉等课程。


段颖妮副教授

段颖妮,女,中共党员,副教授,硕士研究生,中国自动化会学会员。现从事机器人工程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要承担理论课程有《自动控制原理》、《机器人系统集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主要研究方向有特种机器人技术开发、机器人视觉技术研究、LED光通信系统研究及伪随机序列编码及性能分析。近几年主持完成和在研省科技厅、市科技局、省教育厅项目五项,作为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四项,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的项目《无缆管道检测机器人研发》获得西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师超讲师

师超,讲师,博士研究生,中国民进会员。2014年毕业于西安电子大学通信与与信息系统专业,机器人工程系专任教师,陕西仓颉文化研究会发起人,西安市人工智能机器人学会理事。现从事机器人工程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科研工作。主持及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及市厅级项目研究10余项,主持教育部协同育人1项,发表论文1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移动机器人网络的协同一致性算法研究及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研究。


张智慧讲师

张智慧,女,中共党员,讲师,博士研究生,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检测技术及其自动化装置专业,现从事专业为机器人工程,主要讲授课程有《机器人学基础》、《机器人驱动与控制》、《机器人工程专业英语》主要研究方向为电机伺服控制技术、现代电力电子控制技术,近五年第一作者共发表学术论文4篇,EI收录2篇。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西安市科技计划创新基金文理专项1项,横向课题1项。


邓燕子讲师

邓燕子,女,中共党员,讲师,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机器人专业专任教师,主要任教课程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工业机器人在线编程》等。研究方向为图像处理,机器视觉,图像理解。近五年来以第一作者发表各类学术论文四篇,其中SCI一篇。


讲师

中共党员,讲师,机械工程专业博士,研究方向为单点增量成形,先后在Advances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erospace EngineeringMaterials、机械工程学报、兵工学报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SCI检索4篇,EI检索5篇。主要任教课程为《机器人机构学》、《机器人夹具设计》、《机械CAD/CAM》。


张丽红 实验师

张丽红,汉族,中共党员,工学硕士,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控制工程专业。现为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实验师,主要讲授C程序设计、虚拟仪器、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等课程。主要研究领域为虚拟仪器、智能控制。先后主持、参加6项横向项目,主持1项教育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发表论文5篇,专利2项,软著1项。带领学生团队参加各项竞赛获得众多国家级奖项,如2020年世界机器人大赛VEX总决赛冠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三等奖3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光电大赛陕西赛区二等奖若干、三等奖若干。














西安文理学院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 2016-2017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88258551 传真:88276107

地址:西安市科技六路1号

"团小材"

微信公众号

学院网站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