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持续强化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赛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搭建各类学科竞赛平台,不断改革创新,以学科竞赛为抓手,深化实践育人内涵,构建了“X(承办省级以上学科竞赛)+7(现有7个专业每个专业各承办1项品牌赛事)+N(参加公共赛事)”有组织的学科竞赛体系,助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 高质量发展。
2025年春季学期-暑期阶段,先后承办了5个大型赛事,包括第十五届“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赛)、“恒宇-舜宇-蔚仪三联杯”第七届陕西省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暨“徕卡杯”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复赛(陕西赛区)、第三届陕西省大学生金相分析大赛和第八届陕西省高等学校材料类实验教学研讨会、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第十一届材料热处理创新创业赛陕西省省赛及国赛、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西北区赛)。
同时,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师生同心协力、全力以赴在15项学科竞赛(2个A类重要、12个A类)中表现出色,取得了优异成绩,参加省级以上团队达176个,参赛人数达596人,共获奖项117个,包括国家级奖项30项、省级奖项81项、国家级优秀组织奖2项、省级优秀组织奖3项、省级团体奖1项。具体获奖数据如下:
序号 | 竞赛名称 | 竞赛级别 | 负责人 | 承办/参与 | 省级 | 国家级 | 小计 |
特等 | 一等 | 二等 | 三等 | 特等 | 一等 | 二等 | 三等 |
1 | “恒宇-舜宇-蔚仪三联杯”第七届陕西省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 | 省级 | 叶芳霞 | 承办 | 0 | 5 | 8 | 1 |
|
|
|
| 14 |
2 | “徕卡杯”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 | 国家级 | 叶芳霞 | 参与 |
|
|
|
| 0 | 1 | 3 | 1 | 5 |
3 | 2025年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失效分析赛陕甘宁青新分区赛 | 省级 | 何坛 | 参与 |
| 1 | 1 |
|
|
|
|
| 2 |
4 | 2025年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欧波同杯”失效分析赛 | 国家级 | 何坛 | 参与 |
|
|
|
|
| 2 |
|
| 2 |
5 | 2025年中国大学生中国计算机设计大赛 | 省级 | 孟雪 | 参与 |
|
| 3 | 1 |
|
|
|
| 4 |
6 | 第一届全国大学生材料分析大赛 | 国家级 | 余文涛 | 参与 |
|
|
|
|
| 1 |
| 2 | 3 |
7 | 第十五届“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 省级 | 戴玉珊 | 参与 | 0 | 1 | 1 | 0 | 0 | 0 | 0 | 0 | 2 |
8 | 2025年TI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 省级 | 郭世忠 | 参与 |
|
| 3 | 4 |
|
|
|
| 7 |
9 | 2025 年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 材料热处理创新创业赛陕西省省赛 | 省级 | 张秀萍 | 承办 |
| 2 | 4 | 3 |
|
|
|
| 9 |
10 | 2025 年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 材料热处理创新创业赛 | 国家级 | 张秀萍 | 参与 |
|
|
|
|
| 1 | 0 | 3 | 4 |
11 | 2025年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con比赛 | 国家级 | 张伟 | 参与 |
|
|
|
|
| 2 | 3 | 1 | 6 |
12 | 2025年第二十七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 | 国家级 | 张伟 | 参与 | 1 | 1 | 6 | 5 |
|
|
| 5 | 18 |
13 | 2025年睿抗比赛 | 国家级 | 张伟 | 参与 |
|
| 1 | 1 |
|
|
| 1 | 3 |
14 | 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西北区赛) | 省级 | 王红英 | 承办 | 0 | 3 | 5 | 6 |
|
|
|
| 14 |
15 | 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 | 国家级 | 王红英 | 参与 |
|
|
|
| 0 | 1 | 2 | 0 | 3 |
16 | 第19届“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 | 国家级 | 范璟 | 参与 | 0 | 0 | 1 | 4 | 0 | 0 | 0 | 0 | 5 |
17 |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陕西赛区 | 省级 | 胡锦龙 | 参与 | 0 | 0 | 1 | 3 | 0 | 0 | 0 | 0 | 4 |
18 | 第十八届“高教杯”全国大学生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 机械类 增材制造赛道 | 国家级 | 赵楠 | 参与 |
|
| 1 |
|
|
|
|
| 1 |
19 | 第七届陕西省大学生工程制图与3D建模大赛 增材制造赛道 | 省级 | 赵楠 | 参与 |
|
|
|
|
|
| 1 |
| 1 |
20 | 第三届西北地区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创新) | 省级 | 张雷 |
|
|
| 1 |
|
|
|
|
| 1 |
合计 | 81 | 30 | 111 |
|
|
|
|
|
|
|
|
|
|
|
|
|
|
|
|
与2024年同期获奖数据对比显示,国家级一等奖数量显著增加,从2024年的1项增至8项。这些奖项可分为以下两类:一是品牌赛事,共获得4个国家级一等奖,分别为“徕卡杯”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1项、2025年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con比赛2项、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1项。二是公共赛事,获得4个国家级一等奖,分别为2025年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 -- “欧波同杯”失效分析赛2项、第一届全国大学生材料分析大赛1项、2025年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材料热处理创新创业赛1项。
2025年,在A类重要赛事中取得明显突破。具体成果如下: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陕西赛区中,荣获省级银奖1项、省级铜奖3项;在第十五届“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近年来,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积极探索构建“五育并举”协同育人的工程教育体系。目前,各专业在学科竞赛全员参与制基础上,已由原有的单一竞赛模式逐步构建了产出导向的学科竞赛模式,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校企合作,将竞赛成果与教学、实际应用、行业需求紧密结合,强调竞赛项目的实用价值和成果转化潜力。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技能、团队合作与沟通、自我驱动力等综合素养。为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提供保障,也为学院构建特色的质量文化提供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