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网站

您现在所在位置: 首页 >> 招生就业 >> 招生工作 >> 正文
西安文理学院 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2024年招生简章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6-12   点击数:


西安文理学院

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2024年招生简章

一、学院简介

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现有教职工114人,专任教师84人,教授15人,博士占比75%。学院现开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机器人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智能感知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物理学(师范)7个本科专业,形成了智能制造专业集群和师范教育的专业特色。学院建有陕西省表面工程与再制造重点实验室等省市级科研平台8个,拥有原子与分子物理学等省市级重点学科3个,获批腐蚀科学与数字信息技术学科交叉建设点1个,建有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团队等科研创新团队9个,与深圳汇川科技共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为西安市智能制造产学研合作联盟秘书长单位。近五年来,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纵横向项目400多项,科研经费3200余万元,合同经费6000余万元,授权专利150多件,发表SCI/EI论文120余篇,获省市级及学会科技成果奖20余项。学院建有陕西省机电工程实验实训中心,教师主持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16项,获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获陕西省一流课程6门,主持陕西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8项,获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2项、获陕西省教学技能创新大赛奖3项。学院建有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站1个,并与西安交通大学等10余所高校开展硕士生联合培养,学院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等全球20余所知名大学开展广泛国际交流及合作,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获批ICC项目并开展国际合作本科生人才培养。近五年来,学生获省级及以上科技竞赛奖507项,主持省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70项。近三年毕业生年平均就业率90%以上,研究生录取率约20%。经第三方机构对160家用人单位调查,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满意度达90%以上。

二、学院开设专业介绍

(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陕西省一流建设专业,四年制本科)

专业概况: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研究各种工业机械装备及机电产品的设计、制造、运行控制以及生产过程管理的综合性学科。本专业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为基础,融入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新能源技术,采用先进设计制造技术的理论与方法,解决现代制造领域中的复杂技术问题。该专业主要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机械设计制造相关领域的工程设计、技术研发、装备制造、生产管理及产品运维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特色: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2004年经陕西省教育厅批准的新建本科专业,2017年获批陕西省一流(培育)专业,2020年获批陕西省一流建设专业。2005年至今,已招收17届共计1500余人。专业师资团队共25人,教师中副教授以上占比70%,博士学位超过60%,校级教学名师2人。专业依托陕西省表面工程与再制造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机电工程实验实训中心、机械工程市级重点学科和西安市智能增材制造重点实验室等教学科研平台,教学及科研资源丰富。专业教师主持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9项、省级教改项目4项、校级教改30余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6项、获批校级一流课程4门,省级一流课程2门。聚焦区域先进制造业人才需求,主要培养能从事机械设计制造相关领域的工程设计、技术研发、装备制造、生产管理及产品运维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目标:本专业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面向区域先进制造业的人才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掌握机械工程相关理论、先进技术与应用能力,能从事机械设计制造相关领域的工程设计、技术研发、装备制造、生产管理及产品运维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预期学生毕业5年左右达到以下目标:

目标1: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以及良好的社会责任和职业操守,有意愿有能力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能够正确评价工程实践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目标2:能够适应现代机械工程技术发展需求,熟练应用机械工程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熟悉行业标准,能够有效利用机械工程领域相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现代科学工具,解决机械工程及相关领域中工程设计、技术研发、装备制造、生产管理及产品运维的复杂工程技术问题,并能够综合考虑工程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体现创新意识。

目标3:熟悉国家政策,适应企业和社会环境,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沟通交流和项目管理能力,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团队中发挥有效作用。

目标4:具有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愿和能力,能应对外界挑战和机遇,保持在职业发展中的竞争力。

课程设置:机械制造技术、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互换性测量技术、工程材料成形技术、机械控制工程、数控技术、机械CAD/CAM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实践环节:课程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计算机绘图综合训练、典型零部件拆装与测绘实训、金工实习、电装实习、机械原理及设计课程设计、机电液综合实训、制造技术及数控加工实训、生产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培养方向:(1)机械设计制造方向,(2)机械电子方向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在智能制造、再制造、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从事机械制造相关领域的工程设计、技术研发、装备制造、生产管理及产品运维等工作,也可从事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智能装备的编程及操作,机械设计与制造的现场技术管理、项目管理等。就业单位包括机械制造、智能制造企业、高新技术领域、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从事机械设计开发工程师、机械制造工程师、大专院校专业教师等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1.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四年制本科)

专业概况:西安文理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始建于2014年。专业面向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培养材料表面工程材料失效与延寿方向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该专业是一个涉及材料科学、工程学等方面的宽口径的工科专业,以无机化学、物理学为基础,运用先进表面工程的理论,解决现代工程领域中的复杂材料技术问题,助力智能制造、先进制造及微电子产业的发展。

专业现师资21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4人,博士占比100%。专业依托“一省两市五校”教学科研平台:陕西省表面工程与再制造重点实验室、西安市智能增材制造重点实验室、西安市植入器械成形与优化重点实验室及材料专业实验室等,实验室面积达2560平米,设备总资产达3100余万元。专业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以上及大型校企合作科研项目60余项,科研经费1500余万元;与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建有陕西省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站,着力为国家装备制造、先进智能制造业培养优秀应用型人才。

专业特色:材料科学与工程为国家一级学科,建有“陕西省表面工程与再制造重点实验”“西安市植入器械与成形优化重点实验室”和“西安市智能增材制造实验室”一省两市教学科研平台,坚持立德树人、开展新工科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瞄准微电子制造业、先进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材料等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以服务区域经济重点产业链布局和产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具备学科交叉理工基础和强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近五年来,学生获国家级奖项30余项,省级奖项60余项,学生主持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0余项;近三年,学生获材料热处理工程师资格证书60余项,持证率达42%;申报专利、发表论文20余项。历年来,学生考研录取率达40%,进入西安交通大学、长安大学、西安理工大学、陕西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高校深造;就业率95%以上,进入研究所、大型国企和上市公司为国家做贡献(钢铁石化行业、增材制造业、电器电气行业及光伏制造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面向区域装备制造和再制造行业的人才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相关理论、前沿技术应用能力,能从事装备制造与再制造领域的材料研发、热处理工艺设计、结构与性能检测分析、质量检测与控制、生产管理及产品运维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学生在毕业5年左右,经过自身学习和实践,能达到下列目标:

目标1:具有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严谨的职业操守,遵守国家相关标准和法律法规,致力于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能正确评价工程实践对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目标2:能够结合材料的具体服役环境,运用材料工程相关专业知识识别、分析、解决金属、非金属材料表面强化与再制造过程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目标3:能够综合考虑社会、环境、安全、法律、文化及职业伦理等因素,承担与专业相关的多学科交叉项目。

目标4:能够就材料表面强化和再制造过程中的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国内外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具有较好的协调、管理、团队合作能力,适应行业与职业发展。

课程设置:材料科学基础、工程材料与成型技术、金属凝固学、材料表面工程基础、逆向设计与增材制造、材料力学与物理性能、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材料失效分析与防止、材料腐蚀与防护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能在装备制造与再制造行业、增材制造、新能源材料、医疗器械、电器电气等相关行业,从事材料强化工艺设计、热处理工艺设计、结构与性能检测分析、质量检测与控制、生产管理及产品运维或继续深造。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2.材料科学与工程ICC国际班(四年制本科)

专业概况:西安文理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始建于2014年。专业聚焦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培养材料表面工程方向的国际化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该专业涉及材料科学、工程学等方面的宽口径的工科专业,以无机化学、物理学为基础,运用先进表面工程的理论,解决现代工程领域中的复杂材料技术问题,助力智能制造、先进制造及微电子产业的发展。

专业现师资23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5人,高级工程师5人,博士占比82.6%。专业建有“一省两市五校”教学科研平台:陕西省表面工程与再制造重点实验室、西安市智能增材制造重点实验室、西安市植入器械成形与优化重点实验室及材料专业实验室等,实验室面积达2560平米,设备总资产达3100余万元。专业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以上及大型校企合作科研项目60余项,科研经费1500余万元;与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建有陕西省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站,着力为国家装备制造、先进智能制造业培养优秀应用型人才。

培养目标:本专业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面向先进制造业在新材料领域的人才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跨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具有良好人文素养、自然科学素养,具有明辨思维能力、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通晓材料工程领域国际规则和标准,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理论知识与国际前沿技术,能够进行跨国学习、交流和工作,毕业后能在国内外先进制造业新材料领域从事材料研发、工艺设计、检测分析、质量控制、生产管理及产品运维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学生毕业五年左右应达到的目标:

目标1:能积极弘扬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全的人格品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保持严谨的职业操守,致力于服务国家和社会,能根据工程伦理正确评价工程实践对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目标2:具备扎实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工程材料服役失效、强化方案设计、材料制备、结构性能表征、产品设计和应用开发等方面的实验实践和计算方法;具备基于多种专业手段清晰地描述并解决金属材料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目标3:具有较好的英语水平,能运用英文进行熟练阅读、专业写作和技术交流,具备获取、处理和运用英文信息的能力,能够进行跨文化交流、沟通和合作;学生能了解国际惯例、具备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

目标4:能够综合考虑社会、环境、安全、法律、文化及职业伦理等因素,具备较强的团队协调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适应材料行业动态变化及时掌握材料领域的前沿知识和发展动态,在实践中持续自我提升和终身探索。

课程设置:通识类课程17门(双语4门),学科基础课程14门(双语12门),专业类课程16门(双语12门)。

专业核心课程(双语):材料科学基础、工程材料与成型技术、金属凝固学、材料表面工程基础、逆向设计与增材制造、材料力学与物理性能、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材料失效分析与防止、材料腐蚀与防护。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能在装备制造与再制造行业、增材制造、新能源材料、医疗器械、电器电气等相关行业,从事材料强化工艺设计、热处理工艺设计、结构与性能检测分析、质量检测与控制、生产管理及产品运维或继续深造。

培养年制与模式:四年制

4+0(四年国内)、2+2(两年国内+两年国外)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2+2:国内+国外双学位)


(三)自动化专业(四年制本科)

专业概况:自动化专业是以系统科学、控制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以电工电子技术、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技术为主要技术手段,以实现各类运动体的运动控制、各类生产过程的过程控制、各类系统的最优化的跨学科综合性专业。自动化专业的一级学科为“控制科学与工程”,培养掌握自动控制、计算机软硬件、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相关知识,能够在自动化及相关领域从事系统设计、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和技术管理等工作,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应用技术型人才。

专业特色:自动化专业始于1980年西安大学,2007年本科开始招生,为我校传统优势专业,2023年被评为最受欢迎专业。该专业培养学生掌握自动控制、计算机软硬件、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相关知识,能够在自动化及相关领域从事系统设计、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和技术管理等工作,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专任教师高级职称或博士占比50%以上,专业依托陕西省机电工程实验实训中心,积极推进学科竞赛全员参与制工作,多方位多渠道激发学生参赛热情,为学生参赛提供协助。专业承担了全校全国大学生智能制造挑战赛的组织工作,连续9届组织百余支队伍代表学校参赛,共计获得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5项,西部赛区特等奖3项,一等奖17项,二等奖、三等奖多项。近五年,学生就业率93%以上,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培养目标:本专业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面向智能制造产业自动化领域的人才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掌握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自动化工程专业知识、先进技术与应用能力,能从事智能制造领域自动化设备的工程设计、安装调试、生产管理、产品运维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学生毕业5年左右应达到的目标:

目标1: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以及良好的社会责任和职业操守,有意愿有能力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遵守国家相关标准和法律,恪守工程伦理,能够正确评价工程实践对社会、健康、安全、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目标2:能够综合应用数理、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自动化专业的知识、熟练运用现代技术工具,为智能制造及工业自动化系统集成等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目标3:具备健康的身心、良好的人文素养,熟悉国家政策和行业标准,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并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和保证职业诚信。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沟通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和工程项目管理能力。

目标4: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终身学习的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能不断提升自身素养以适应职业和行业发展需要。

课程设置:电路分析基础、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机拖动基础、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力电子技术、运动控制系统、电气控制及PLC、检测与转换技术等。

就业方向:就业去向主要是在自动化系统集成、计算机软硬件开发和通信等领域,从事自动控制、自动化、信号与数据处理及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技术工作。就业单位包括:高科技公司、科研院所、设计单位、大专院校、金融系统、通信系统、税务、外贸、工商、铁路、民航、海关、工矿企业及政府和科技部门等。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四)机器人工程专业(四年制本科)

专业概况:机器人工程专业属于新工科专业,涉及机械、控制、传感、光电、计算机等多个学科,是集机器人控制、感知、人工智能、机器视觉、机构学等多个学科于一体的交叉融合专业。本专业隶属“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主要培养掌握机器人控制技术、人工智能、机器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相关理论,能够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相关领域,从事工业机器人设备的智能运维、机器人工作站的优化设计、编程调试、模块级开发、系统集成设计及技术服务等能力,具备解决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相关工程问题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机器人工程专业是2017年首批开始招生,2019年获批西安市重点扶持专业,2020年获批教育部中外人才交流基地建设试点院校,2020年获批1+X职业技能等级考核站点院校,2022年获批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基地项目院校之一。2017年至今,已招收7届共计500余人。拥有陕西省机电工程实验实训中心、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中心、非开挖工程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科学家+工程师科研团队,教学及科研资源丰富,专业方向主要有系统集成和人工智能。专业教师16人,其中博士占比达70%,校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一流课程一门,省级一流课程1门,校级一流课程1门。

专业特色: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四年学习过程实践环节不断线。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机器人相关工程问题的能力为主线,重构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与课程体系;产教融合与科教融合并行,设有科研助理岗,快速提升学生科研能力;实行全程学业导师制和兼职班主任制,帮助学生合理规划大学生涯;学科竞赛实行全员参与制,成立了AIR机器人社团,为学生能力的提升搭建了平台,打通了一二课堂;在立德树人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升方面,实施“七个一工程”,以课程主讲负责制全面贯彻“三全育人”培养理念,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养、社会责任、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近几年学科竞赛国家级奖项20余项,省级奖项40余项,获批专利6项,考研升学率连续三年均在30%以上,职业技能等级考核过关率达99%,近三年就业率95%以上,学生社会满意度高于90%。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厚基础、重实践、富创新、就业广、宽口径的特点。

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地方装备智能制造产业链对人才的需求,立足“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智能制造领域从事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及人工智能领域机器人相关技术开发,具备机器人系统的模块级开发、编程调试、智能运维、科学研究等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能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

预期本专业学生毕业5年左右达到以下目标:

目标1:具备爱国精神、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等良好素养,熟悉所从事机器人工程领域相关标准、法律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能够评价工程实践对社会、健康、安全、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目标2: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以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及应用为方向,服务于智能制造领域,具备模块级开发、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设计及技术服务的能力,能够解决智能制造领域的基本工程问题;

目标3:熟悉国家政策和行业标准,适应企业和社会环境,具备良好的表述与沟通能力,能够担当技术骨干或主要项目负责人;

目标4:具有国际视野和服务地方意识,具有创新意识,及良好的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能力,能应对外界挑战和机遇,形成质疑思维和创新能力。

课程设置:机器人驱动与控制、机器人感知技术、工业机器人编程与仿真、机器视觉、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机器人机构学、自动控制原理、电气控制及PLC、自然语言处理、PyTorch深度学习、Python数据分析等。

培养方向: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和人工智能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从事机器人模块级开发、系统集成设计、编程及调试、智能产线设计、仿真开发、硬件设计、大数数据分析及机器人相关的运维、管理等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五)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四年制本科)

专业概况: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归属电子信息类专业,是光学与信息科学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科学技术紧密联系,互相渗透,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依托我校陕西省原子与分子物理学重点学科陕西省表面工程与再制造重点实验室"两个平台,融合光、机、电、算〞专业能力,主要培养方向为光电传感与检测。毕业生能在激光制造、光电显示、电子技术、光电传感与检测、光学设计、光纤通信等硬科技行业就业。

专业特色: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归属电子信息类专业。依托我校“陕西省原子与分子物理学重点学科”和“陕西省表面工程与再制造重点实验室”两个平台建设。坚持面向“新工科”新要求,以立德树人为统领,以服务区域经济和光电产业需求为导向,瞄准光电传感与检测技术等新兴产业对于智能制造行业的发展需求,突出自身特色和优势,培养掌握扎实的数理基础和实验技能,具有光电系统设计分析、研发和应用能力,融合“光、机、电、算”专业能力。主要培养方向为“光电传感与检测”。毕业生能在激光制造、光电显示、电子技术、光电传感与检测、光学设计、光纤通信等硬科技行业工作。

专业师资副教授以上占比达60%,博士占比达80%,教学成果丰富,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1门,校级一流课程3门。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60余篇。专业承担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6年来,学生在此项赛事中共获得国家级奖励24 项,省级奖励87 项,国家级优秀组织奖2项,国家级优秀指导教师奖12人。连续6年获得省级优秀组织奖,成绩位居西北地区同类高校首列。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能在光电信息行业及相关领域尤其是智能制造产业中从事光电检测系统的设计开发、工程应用、运行维护和项目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预期学生毕业5年后达到以下目标:

目标1: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操守,自觉履行工程师职责,熟悉所从事光电工程领域相关标准、法律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能够评价工程实践对社会、健康、安全、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目标2:能够紧随光电技术领域发展,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技术手段,解决光电传感与检测系统设计开发、测试安装、运行维护、项目管理、科学研究等过程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目标3:能与光电信息工程领域尤其是光电传感与检测业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具有组织管理与团队协作能力。

目标4:具有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职业素养的自我提升,理解创新能力、不断学习新知识与培养新能力对于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实现职业能力持续发展。

培养方向:光电传感与检测

课程设置C程序设计、Python语言程序设计、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应用光学、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光电传感器应用技术、激光技术及应用、光电检测技术、虚拟仪器、光学设计、现代光学测试技术、光电图像处理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在激光制造、光电显示、电子技术、光电传感与检测、光学设计、光纤通信等行业从事设计、开发、测试、生产、运行维护和项目管理等工作。就业单位包括高科技公司、科研院所、设计单位、大专院校、通信公司及政府部门等,从事光电工程师、软件工程师、测试工程师等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六)智能感知工程专业(四年制本科)

专业概况:智能感知工程专业是响应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而设立的新工科专业,是人工智能与测量、电子、信息处理、自动控制等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形成的。智能感知已成为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物联网、无人驾驶、机器人等多个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技术基础。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依托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市级重点学科平台和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2021年在全国第二批获批开设智能感知工程专业,是我省首家获批开设该专业的院校。

该专业主要研究信息的智能获取、智能处理和智能应用,是智能化信息处理的最高形式。该专业对航空航天、智能制造、国家安全、医疗卫生和环境监测、智慧城市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专业特色:本专业依托陕西省表面工程与再制造重点实验室、陕西省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西安市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重点学科和陕西省机电工程实验实训中心,专业师资力量雄厚,专业教师副教授以上占比达55%,拥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达70%以上,30%以上教师具有国外知名大学访学经历。本专业教师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1项,科研到账经费500余万元;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30余篇;科研成果获地市厅局级以上奖励8项;获批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4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陕西省首届高校课堂创新大赛中二等奖1项。学生参加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等学科竞赛,获得省级以上奖项20余项,获批校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6项。

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西安及周边地区传感器、智能终端、物联网等重点产业链,围绕智能制造、智能控制、智能处理等多个核心技术领域人才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在相关领域从事设计开发、测试安装、运行维护、项目管理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预期学生毕业5年左右达到以下目标:

目标1: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

目标2:能够综合运用智能感知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智能感知工程所涉及的系统设计及软硬件开发技能,能够运用专业知识、现代工具解决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目标3:熟悉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工程伦理及经济决策知识,根据工程需要提出智能感知系统的解决方案,设计、开发智能感知系统,具有工程项目管理能力,胜任智能感知系统的应用与维护工作;

目标4:具有沟通、交流与合作能力,具有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能够在工作团队中独立承担技术开发、服务及管理工作。

目标5: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跟踪本专业国内外发展动态,将新知识、新技术以及新装备应用到工程实践中。

培养方向:嵌入式智能感知及系统设计开发

课程设置:专业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基础课程、核心课程、选修课程以及实验实训课程等。专业基础课程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工程制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C程序设计、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 等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智能传感器技术、人工智能及其应用、视觉感知与图像处理、智能仪器设计、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自动控制原理。专业方向课程:Python语言程序设计、智能感知工程专业导论、人工智能算法、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及应用、嵌入式系统设计、虚拟仪器设计、感知与人机交互、数字信号处理、应用光学、机械设计基础、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工业企业管理、FPGA原理及应用、工业大数据分析及应用、光电检测技术、微纳检测技术、专业前沿讲座、专业英语、PLC原理及应用、DSP原理与应用、智能控制理论等。实验实训课程:生产实习、金工实习、电装实习、创业创新训练、嵌入式智能系统设计、科技竞赛训练、传感器课程设计、智能感知系统实训、基于项目专业设计、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占总学分的35%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从事面向信息感知技术、信息转换技术、分布式传感技术、数据采集与前端存储及处理技术、数据无线传输技术、信息传输技术、数据与网络接口技术、传感网与物联网技术、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技术等领域的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开发、企业管理等工作。就业单位包括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仪器仪表等行业的科研院所、高新企业及科技公司等,能够担任AI算法工程师、软硬件开发工程师、测试工程师等。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七)物理学专业(四年制本科,师范类专业)

专业概况: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它揭示物质产生、演化、转化和相互作用等方面的基本规律,涉及从微观、宏观到宇观,从少体到多体,从简单到复杂的各种系统,是自然科学的核心和工程技术的基础,并与社会学科具有很强的交叉性。本专业旨在培养掌握扎实的、系统的物理学基础理论及较广泛的物理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方法,具有一定的基础科学研究能力和应用开发能力,能发展成为在物理学及其相关交叉学科的不同专业领域继续深造或在相应的科学技术领域中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应用和管理等工作的创新性人才。

专业特色:西安文理学院物理学专业由原西安教育学院和西安联合大学物理学专业合并组建,1958年开始招生,是国家一级学士学位授权学科。本专业以师范教育为主要培养方向,不断深化内涵发展,主要为西安及其周边地区培养高素质的物理学师范专门人才。本专业依托陕西省原子与分子物理学重点学科和应用物理研究所等平台。经陕西省教育厅批准2004年开始本科招生,现已输送合格毕业生1500余人,大部分毕业生在陕西地区各类教育行业任教。物理学专业专兼职教师30多人,高级职称占比达70%,并建有校外教育实习实训基地10余所。

随着全程导师制、学科竞赛全员参与制以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七个一工程的实施,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养、社会责任、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学生考研升学率均在20%以上。据第三方机构对本专业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广泛赞誉,满意率高达90%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西安、面向陕西,旨在培养符合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要求,满足陕西教育改革需要,适应国家与陕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以立德树人为己任,政治立场坚定,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精神,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及实验技能,掌握教育基本理论、教学基本技能和现代教育技术,具备良好科学精神、科学素养、科学作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能够在基础教育领域担任物理学及相关学科的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也能胜任物理学或相关领域的科研、技术开发应用等工作。预期本专业学生毕业5年左右达到以下目标:

目标1:高师德爱教育。政治立场坚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对教师职业有强烈的认同,有立德树人的师德品质,热爱物理教育。

目标2:专业强善教学。能够胜任中学物理教师或其他相关工作,能综合运用物理学科知识进行课堂物理教学和其他物理应用活动;可以独立承担物理教学或应用研究。

目标3:爱学生懂育人。具备良好的领导与协调能力,能够全面育人、全过程育人,具备良好的文字表述与知识传承的能力,能够进行班级管理和有效沟通。

目标4:擅发展能创新。熟悉专业及行业的国内外发展现状,了解职业发展趋势,能够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独立的专业见解。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能力,能持续更新学科知识、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技能,具有一定研究能力。

课程设置:本专业学习的主要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与实践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有: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电路分析基础、模拟与数字电子技术、微型计算机应用、数学物理方法。专业核心课程有: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计算物理学、原子物理学、理论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固体物理。专业方向课程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学科教学论、教师口语表达、教师书写技能。实践课程有:普通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学年论文(科研训练与实践)、教育见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教育实习)。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能够从事中小学科学、物理等教学工作,以及物理学及相关领域的科研、技术开发和项目管理等工作。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三、2024年招生计划

学院2024年招生计划数为 645 人,具体如下:

专业名称

科类

计划数

班级数

备注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理工

88

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84

2

专升本

自动化

90

2


自动化

53

2

专升本

物理学

45

1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66

2


机器人工程

65

2


机器人工程

44

1

专升本

智能感知工程

50

1


材料科学与工程

30

1


材料科学与工程


30

1

ICC项目

645

17






























                  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

                                           202465



西安文理学院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 2016-2017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88258551 传真:88276107

地址:西安市科技六路1号

"团小材"

微信公众号

学院网站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