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朋友们、同学们: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诈骗手段花样翻新,层出不穷,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随着演员王某失联事件的发酵,出国旅游、务工等骗局又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特别是大学生群体,由于社会阅历不足、防范意识薄弱,往往成为诈骗分子的重点目标。近期,不法分予以高薪招聘为骗局,以支教、电竞、比赛、旅游等名义,蒙骗在校学生至缅甸、老挝、泰国、东南亚和中东地区其他国家,从事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导致在境外人身自由被限制,财产安全乃至生命安全都遭受严重威胁。为了保护您和孩子的安全,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特此提醒:
一. 不贪图高薪
诈骗团伙最常用的手段便是在社交软件、虚假招聘网站上广撒网,抛出“高薪工作”的诱饵。他们打着“赴缅打工,月入数万”的旗号,不看学历、不看经验,大量发布诸如“高薪招聘客服”“诚聘网络技术人员”“急招高薪厨师”等虚假信息,精准定位那些失业在家、渴望暴富的人群。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承诺高收入、低门槛、工作地点在境外的,务必保持高度警惕。
二.不轻信他人
很多受害者都是被“老乡”“好友”等所谓“靠谱”的关系,以“高薪”“无费用”为诱饵骗到国外,一步步被带入诈骗的不归路。这些熟人可能是昔日同窗、工友,或是亲戚朋友。他们往往先以自己在缅北“混得风生水起”“赚得盆满钵满”为由,向亲友描绘美好蓝图,利用彼此间的信任突破心理防线。还有些人被骗至缅北后,受胁迫反过来欺骗亲友,形成恶性循环。他们用虚假机遇蛊惑人心,让受害者毫无防备地踏上险途。因此,切勿轻易相信他人出国务工。
三.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保护好个人信息,不随意向陌生人透露身份证号、银行卡号、联系方式等重要信息。遇到可疑情况或接到陌生电话、短信,涉及钱财、工作、出境等内容时,要冷静思考,多与家长、老师沟通商量,必要时向公安机关咨询。
四.及时报警求助
如遇到可疑情况或已遭受诈骗,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应该如何避免呢?
看到境外招工信息,首先可通过商务部官网查询相关派遣公司是否列入“国家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名录”,仅凭对方提供的表格资料,并不能证实公司的正规性。对外劳务合作企业的名单已向社会公布,可通过商务部官方网站查询。
具体操作是进入“机构设置”里面,选“合作司”,“在线查询”里面有“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名录”,点击“企业名单”,即可查看所有合规企业的信息。
1.各国劳务派遣政策存在差异,具体求职政策可以通过相关国家大使馆或官方网站进行求证。
2.任何旅游签证都不能等同于境外劳务签证,求职者需分清签证类型避免被蒙蔽。
3.求职者应避免通过不知名网站和非官方注册的社交账号求职或缴费,谨慎提供个人信息。
其次,莫要轻易相信他人,“天上掉馅饼”的事情怎会轻易轮到你?轻易获取的方式肯定有猫腻!
1.转账前要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核对对方身份。
2.微信、支付宝要开启转账延迟到账功能,发现被骗可以及时撤回。
3.网上聊天要留意系统弹出的防诈骗提醒。
4.接到可疑电话或发现自己亲友被骗的要及时拨打110。
5.请所有同学下载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完成实名注册,并开通来电预警及APP自检功能。
家长朋友们、同学们,希望大家时刻保持警惕,远离境外诈骗陷阱。网络诈骗危害巨大,防范诈骗人人有责。如发现身边有亲属、同学可能陷入境外诈骗风险,请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让我们携手共进,筑牢防范网络诈骗的坚固防线,



